高考后去上“高大衔接”,上大学也要抢跑?
2025-08-08 06:16 光明日报
曾经,在复旦大学迎新大会上,朱大潜院士曾郑重指出,从中学到大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习要求和学习环境都有重大的变化,建议大家认真体验、讨论与总结,将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作为开始阶段的第一要务。“自觉”二字正是大学教育区别于过往教育的本质所在。
18岁,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在神经科学层面,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也已基本完成,赋予他们理性决策与承担责任的生理基础。所谓“衔接”,核心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非只是内容的提前填塞。而类似于“保研陪跑班”这类38个月全程保姆式服务,表面是助力,实则是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慢性扼杀——当学习计划需要“详细到以周为单位”由他人制定,论文署名靠机构“合作导师”挂名,竞赛奖项在“纯保姆式”协助下获取,独立人格的成长空间又在哪里?
在古希腊,青年通过成人仪式独自守护城邦边界来确认成年身份;在非洲的一些部落,少年需要独自完成荒野生存挑战才能被接纳为共同体成员。这些古老仪式的核心精神,在于通过赋予责任与信任来确认成年的资格。今天,站在大学门槛前的18岁青年,所要面临的真正“衔接”并非提前修读高数或者英语四六级,而是家长敢于放手、社会给予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与探索中完成向成人的心理过渡。当父母们担心“别人孩子学得这么有系统性,已经赢在起跑线上”时,他们或许不明白,人生的赛道已经悄然改变,真正的起跑其实在那些被允许自主决定方向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