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何以中国丨年画刻刀雕津味,石家砖瓦载卫情:杨柳青年画的“文化三重奏”

2025-08-08 11:58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杜郑敏 天津报道

  九河下梢的天津卫,自古便是漕运枢纽、商贾云集之地。海河的波光里沉淀着码头文化的豪爽,五大道的洋楼中镌刻着近代风云的印记,而杨柳青古镇的青砖灰瓦间,则流淌着千年不衰的民俗血脉。立秋这天,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这座“年画之乡”,倾听玉成号年画坊的刻刀声、抚触石家大院的砖雕纹、体验杨柳青民俗文化馆的数字光影,感受这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津门古镇文化交响。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天津杨柳青镇,始于明,盛于清中叶,衰退于清末,凋零于抗日战争时期。1949年后,杨柳青木版年画经过党和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又获得了新生。

  1953年,国家决定恢复年画生产,当地政府组织老艺人成立“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几名老艺人聚在一起重操就业,地点就选在“玉成号画坊”,也就是自幼学习年画技艺的玉成号年画坊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的家。2007年,霍庆顺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杨柳青年画是‘画中戏,戏中画’。”霍庆顺告诉记者:“过去天津人过年,贴年画、吃饺子、逛娘娘宫,图的就是个热热闹闹的‘卫嘴子’精气神。”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