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丨《生万物》热播,究竟能让我们看懂什么?
2025-08-20 17:19 莒县发展和改革局
李照东
年代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镜头聚焦沂蒙山区天牛庙村。宁家、封家、费家,三个姓氏的世代沉浮,在这片土地上交织。
剧中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田埂、灶台、织布机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具体物件,以及耕种、纺织、互助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具体劳作。正是这些具象化的场景与行动,勾勒出一幅热土群像图,更深刻揭示了乡村社会“生万物”的底层逻辑 ——土地是根、人是本、实干是魂。
一、泥土里长出来的“淳朴”,是乡村最硬的底子
天牛庙村的农民,是泥土“养”出来的。他们的“淳朴”,是融入血脉的特质。
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是“淳朴”的根基。老农将地契视为“命根子”,天不亮便蹲守田埂,指尖捻土辨墒情,麦苗的细微变化牵动心弦。这不是吝啬,是对土地馈赠的珍视,是“人靠地活”的朴素认知。年轻一代扛起新农具奔向坡地,裤脚沾满泥点,眼中闪烁着对丰收和新路的渴望;织娘在机杼前飞梭走线,布匹的每一道纹路都凝结着汗水与技艺。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共生,对土地的投入是本能。这种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塑造出沂蒙山区农民脚踏实地的品格。
邻里间的互助与担当,是“淳朴”的温度。灾年缺粮,富户分出救命种子;邻家病困,手艺人默默伸出援手;农忙时节,劳力不足之家总有邻里搭把手。这些行为无需豪言壮语,恰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日常实践。他们懂得,单门独户难抗风雨,唯有抱团取暖方能共渡难关。这种基于地缘的互助担当,是乡情,更是乡村社会最稳固的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