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解锁乡村振兴“流量密码”
2025-08-22 14:22 河北日报
寿东村不临山、不靠水,2014年之前还是省级贫困村。为甩掉贫穷帽子,当地引入粮画产业和全国知名粮画大师,通过“粮食+艺术”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经过十余年发展,如今,村里不仅聚集了11家粮画企业、4个大师工作室,还建起了粮画学校和研究院。粮画工坊、非遗市集、农家民宿沿街铺开,游客可以体验粮画制作、品尝石磨面粉、住进夯土院落。
“以前按斤卖粮食,如今按幅卖艺术。”寿东村党支部书记张付仁介绍,现在一幅精品粮画可以卖到数千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不足1万元跃升至2.65万元。
怎样持续擦亮粮画IP?曾多次来这里调研的省政协委员、民革邢台市委会委员于晶晶积极出谋划策:“开发多元产品线,比如推出大师联名高端系列、拓展家居饰品等轻量化文创,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建立粮画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线上定制+线下体验’提升知名度,扩大销售半径。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发研学课程,设计从农田认知、粮食加工到粮画创作的全流程体验,打造农文旅研学精品线路。”
于晶晶委员认为,当前,我省在农文旅IP打造中,普遍存在文化符号转化率低、产业链条单一、市场辨识度不高等问题。她建议,深挖非遗、民俗等文化内核,将剪纸、皮影等符号融入文创设计与场景打造,提升转化效能;延伸“农文旅+”链条,开发研学、康养等业态,推动“观赏”向“体验消费”升级;聚焦地域特色打造标杆IP,如围绕太行山水、坝上草原等设计专属标识,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强化市场记忆点,实现IP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