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三下乡实践心得:双红文脉守初心,振兴实践谱新篇

2025-08-25 17:42   海报新闻

  一颗红枣经三季风雨方得甘甜,一段文脉历数代传承终成底蕴。7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加入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星火・追寻”红色筑梦实践团,在乐陵这片浸润着红色历史与枣乡智慧的土地上,探寻双红文化的传承密码,见证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乐陵的“红”,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精神坐标。站在冀鲁边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赤诚。打满补丁的棉衣静静陈列,细密的小口袋曾藏过情报与药片,那是绝境中不灭的希望;常大娘故居的油灯依旧明亮,炕头磨损的木沿、墙上斑驳的弹痕,刻下的是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印记。在冀鲁边英雄纪念碑前,我们抬着花篮缓步登阶,顶端的红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献花、鞠躬、默哀间,风拂枣林的沙沙声仿佛是先烈们的低语回应。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与回溯中,红色基因从不是泛黄的故纸,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底气。

团队成员在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赵泽睿涵 摄

  乐陵的“红”,也是浸润在乡土肌理中的文化根脉。物见岁月,器载春秋,金丝小枣博物馆里,陶枣瓮、枣筛子、旧枣筐静静陈列,诉说着枣香千年的农耕文明;而那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打枣杆,一上手便觉沉重惊人,让我瞬间读懂了枣农世代的辛劳。作为乐陵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跑玩意儿”更让我动容,表演者身着彩衣,腾跃的步伐里既有节庆的热闹,更藏着祖辈的生活智慧。原来传承从不是守着旧物不动,而是让历史的温度在当下延续,让千年文脉在乡土大地深深扎根、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