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东丨新思想引领海洋强省新实践
2025-08-28 07:07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在威海南海新区海岸带,红如火焰的碱蓬与翠浪翻涌的柽柳交织,为盐碱荒滩注入生命力。这是威海市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团队十余年“种海”的结果。
柽柳林滨海湿地、海草床和盐地碱蓬盐沼湿地都是天然的“蓝碳工厂”,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山东有大面积的滨海盐沼湿地,选择耐盐碱、固碳作用强且具备经济价值的盐生作物种植,不仅能够恢复当地海洋生态系统,还能通过盐生植物衍生品开发和碳汇交易变现。
在威海大型商超货架上摆放的新鲜海蓬菜,既可以凉拌又可以用来包包子,正是来自团队用海水种植的盐地碱蓬。团队选育了碱蓬、柽柳等20多种耐盐碱高效固碳的中草药植物,完成全国首个藻类(海带)养殖蓝碳方法学的编撰工作,开发出柽柳运动盐汽水等一系列蓝碳衍生产品并推向市场……不仅山东其他沿海城市,浙江、河北等地也有了这个团队正在推进的项目,山东的蓝碳实践经验正在走向全国。
向海图强,不仅要关注“如何更快”,更要思考“如何更远”。
从“靠海吃海”迈向“养海护海”,山东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2024年,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