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帽子串起一条“头”部产业链
2025-08-28 17:28 大众日报
历经40年发展,李哥庄镇制帽业实现从低端加工到高端定制、分散作坊到全链协同的蝶变。目前,全镇共有400余家制帽企业及200余家配套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制帽企业82家,形成“村村有帽企”的产业格局。全镇12万人口中有30%从事制帽业。
互联网时代,小批量定制兴起,面对需求端变化,李哥庄镇的制帽企业也快速转型。2018年起,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研发智能生产线,目前绣眼、合衬等60%关键工序已实现自动化。公司总经理王爱美说,自动化、数字化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研发的投入,也限制了一些中小型制帽企业的发展。
为破解中小企业规模小、产能不均、设备采购成本高的难题,李哥庄镇牵头建成2000平方米的智慧共享工厂,配备130余台智能设备,可替代人工完成整个帽子制作18道工序中的10道。自2023年6月底投用以来,已与全镇近260家制帽企业合作。
陆玉珍介绍,企业可通过App下单魔术扣、织带等配件,共享工厂接单生产并实现平台支付,提升了全镇制帽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比如帽檐、帽带,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宽窄弧度一致,质量优于人工缝制。”
经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传统车间里的“指尖技艺”正跃升为智能工厂的“云端经济”,带动李哥庄镇制帽企业总体生产成本降低约30%,生产效率提升约4倍。
一顶看似简单的帽子,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技术活”。比如,过去制帽企业多采用丝网印花工艺,成本高,制作步骤多。经过数码印花技术升级,不但成本低、品质高,还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为企业带来更多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