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了不起”的胶东兵工厂

2025-08-29 13:50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仇艺畅 林啸 通讯员 张洁 威海报道

  抗日战争时期,枪支弹药需求量巨大。彼时的武器弹药来自哪里?

  在胶东半岛起伏的丘陵中,一座座兵工厂秘密诞生。从1938年3月在乳山成立的“三军”修械所,发展到具有相当生产规模的9座兵工厂,胶东人民兵工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先进的设备,却用铁锤与钢火,为前线将士锻造出抵御侵略的“钢铁利刃”。战火硝烟中,每一颗呼啸而出的子弹、每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都凝结着兵工人日夜不息的心血与汗水。

  1929年出生的老兵侯贵芳,曾是胶东兵工三厂的一员。每当回忆起当年在兵工厂的日子,老人依旧难掩兴奋,那些烽火岁月里的场景,在他脑海中清晰如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大家都你追我赶忙着搞生产,当时造子弹的工人倒不出手擦汗,一旁的学习工人就给他们擦汗。厨房的炊事员一趟趟往车间跑,来送水支援。”

  由于敌人的封锁,生产原料十分紧缺。许多百姓自发地把家中的铁锅、银元、首饰都捐献给了兵工厂。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胶东兵工厂创造了奇迹。1943年,胶东军区指令位于文登的胶东兵工三厂生产的轻机枪、掷弹筒等产品送延安参展,周恩来称赞胶东兵工“了不起”,并指示中央自然科学院派人到胶东考察。

  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没有技术,自己摸索;没有设备,自己制造。胶东兵工在抗战期间将武器弹药源源不断的供给到前方战场,成为“山东兵工的主力”。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