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从七夕看山东:传统文化如何“带飞”地方消费?

2025-08-29 16:47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于海亭

  当传统七夕的浪漫意蕴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遇,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变为拉动增长的“活水”?今年山东以七夕为契机,用传统文化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不仅让古老节日焕发新活力,更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为“传统文化带飞地方经济”提供了生动范本。

  深掘传统文化IP,让“文化流量”变“消费增量”,激活消费链条新动能。无论是依托“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独特优势,还是围绕“中式婚礼”的文化内涵做文章,本质上都是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能让游客深度参与的场景与仪式。这种转化的价值在于,它让游客的消费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花钱买服务”,而是“为文化共鸣买单”。当文化成为消费的核心吸引力,游客的消费意愿会更强,消费链条也会更长,从景区门票延伸到周边餐饮、住宿、文创,形成“文化引流—消费转化”的良性开端。

  给传统仪式穿“现代外衣”,用“沉浸式体验”搭起消费升级新桥梁。七夕的“乞巧”“祈福”等传统仪式,若按原貌呈现,很容易陷入“小众化”“距离感”的困境,而山东的创新在于,给这些传统仪式赋予了符合现代审美的表达形式与消费内涵。比如将祈福行为与文创产品结合,让非遗表演融入夜游经济,或是把“海誓山盟”的浪漫意象转化为主题打卡点。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传统“走进当下生活”,当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不仅愿意为体验付费,更会主动传播,形成二次引流,这正是“文化体验—需求消费”模式最需要的增长逻辑。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