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堂到公交,从家居到医疗,“人工智能+”为我们的生活赋能→
2025-09-01 06:50 央视新闻
在最贴近日常的“人工智能+”消费提质领域,两大趋势尤为显著:一是从“千人一面”走向“一人千面”,基于用户偏好实现个性化定制;二是AI正升级为“智能伙伴”,能主动建议、参与决策、持续进化,“越来越懂你”。中国消费者对创新产品接受度高、购买力强,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热土”。从AI家电、实时翻译眼镜,到能够自动泊车的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在拉动新消费的同时,也在不断赋能我们的美好生活。
在为民生福祉注入科技动力方面,“人工智能+”也正在从智慧家庭走向智慧城市,为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持续赋能。在百姓感受最深的服务便捷度方面,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流程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场景,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在拓展服务可及性方面,人工智能正打破时空与资源限制:偏远地区通过AI远程医疗,基层医生可实时获得上级医院专家指导;智能政务一体机将服务延伸至社区、乡村,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办理,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认为,“一个技术能被称为‘某某+’的时候,这个技术一定是具备三个特点,也就是基础性、平台性、通用性。”在《意见》描绘的蓝图中,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