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菏泽“牵手”129所高校,开展合作项目177项 校地融合撬动56亿元产值

2025-09-01 09:02   大众日报

  “高校原创技术、企业工程转化、政府政策支持”,这一模式成为项目落地的金钥匙。山东中杰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曾深受锅炉热能效率低、碳排放高的困扰。企业发出“榜单”后,市委人才办迅速牵线西安交通大学,促成“低碳热能转化装置”联合攻关。该项目不仅入选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更让企业技术指标跃居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菏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加速引擎”。

  “高校+科技副职(总)”是菏泽嫁接人才与产业的独特桥梁。115名专家挂任部门科技副职,65名高校人才深入67家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山东成武易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交大张晓磊教授担任“科技副总”后,一举攻克医药“硼药靶向性不足”难题,项目预计年增产值1500万元。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刘怀伟教授挂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期间,促成“山东大学—尧舜牡丹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落地,为牡丹产业升级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校+成果转化”机制着力破解“转化难”。菏泽推广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模式,建立成果资源库与需求对接平台,吸引170余家企业对接1800余项成果。荷净(山东)净化科技有限公司免费试用齐鲁工业大学5项专利一年,专利项目经二次开发后生产成本骤降40%至50%,年节约成本2000万元。

  “高校+人才共享”机制有效打破身份藩篱。通过“双聘共用”试点,更多高层次人才得以在菏泽学院、菏泽职业学院的教学岗位与企业研发岗位间自由流动,成为激活创新的“流动引擎”。

  

责编:刘亚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