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东丨以“生态绿”涵养“海洋蓝”
2025-09-02 06:43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青岛突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在海湾,由湾长对海湾资源优化配置、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职能总负责;在陆地,则由河长统筹协调城管、水利等各部门,确保水质达标排放。湾长与河长结成最密切的工作搭档,将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范围延伸至入海河流全流域,共同建立起入海河流超标预警机制,接力监测和巡查入海河流水质,2024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
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的最后一道“闸口”,也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关键节点。山东在用入海排污口1.2万余个,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管理复杂。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山东省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出台实施,构建起“底数清晰、权责明晰、整治彻底、公开透明”的入海排污口监管新方案。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
海洋生态“含绿量”增加了发展的“含金量”。在烟台长岛,“固藻集鱼”养殖模式推行开来。通过在海里布设人工鱼礁,促进藻类附着、繁衍,不仅改善了海域生态,更能有效聚集鱼群,提升养殖效益。
在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已投放超12万空方人工鱼礁,增殖50万株海草形成规模化海草床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80吨。
固定的这些碳能做什么?长岛创新推出“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每年固碳量产生的远期收益权可以作为质押进行贷款,孙家村村民成为首批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