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一座城的双重使命:战时为坚盾,和时为号角

2025-09-02 19:49   大众网

  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的甲板上,日本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画上句号。反法西斯同盟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曙光,照亮了这个被战火撕裂已久的世界。八十年岁月荏苒,那段悲壮历史已凝铸为民族的精神基石,刻进中华儿女的血脉与灵魂之中。

  在众多承载着抗战记忆的城市中,潍坊,是一座不容忽视的英雄之城。这片土地曾饱受战火的摧残,却也正是在烽火硝烟之中,崭露出坚韧的民族气节。

  这里,从不缺挺身为枪的英雄,以血肉之躯撑起国家的脊梁。

  抗日战争时期,潍坊是英雄辈出的热土。陈龙飞右臂被炮弹重伤仍攥紧枪托,直到冷枪穿透胸膛,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武林将军”窦来庚望着逼近的敌人毅然举枪自戕,用决绝的姿态诠释“宁为玉碎”的铮铮铁骨;朱剑秋变卖祖产换得抗日枪弹,身中七枪仍紧握空枪,与全体战士共赴国殇;还有立誓“抗战不胜利,不娶妻”的陈太恒,25岁的青春在反扫荡的炮火中绽放,为掩护群众转移倒在了突围路上;更有“瞎子司令”牟光仪,双目失明仍拄杖指挥作战,在敌人的包围圈里献出生命……这些滚烫的名字,照亮了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不屈身影。

  这里,从不缺聚火成炬的百姓,用朴素的善行构筑起道义的长城。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