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音岱语|对历史记忆的争夺必须寸土不让
2025-09-04 09:2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同一主题引发的观影热潮,映衬出抗战记忆在国人心灵中的重要位置,也反映了国人对历史真实、历史正义的集体诉求。这种情绪早已超越娱乐需求,体现出今天国人深厚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
但与此同时,面对历史伤痕,也有人陷入纠结,比如有家长对是否应该让孩子接触这类电影,有点拿不定主意。舆论场中也出现一些杂音,比如电影《南京照相馆》被少数人质疑为“进行仇恨教育”。类似问题和论调,每逢重要节点总是沉渣泛起,不能不引起重视与辨析。
历史记忆,绝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历史,也的确存在记忆与遗忘的争夺。记住什么,遗忘什么,哪些是应该传下去的历史,哪些会存在“集体失忆”,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在不同的利益、立场面前,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是不得不令人警醒的。

早些年,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世界鲜为人知,就是因为极少有人系统地收集相关文献,并向西方公众讲述这一历史事件。乃至到了今天,日本仍在继续通过教科书删除侵华史实,用错误史观影响年轻一代。
遗忘,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揭露历史真相,便是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行动。无论是对历史史实的挖掘与还原,还是对历史史实的艺术呈现与表达,都在于用真相消解仇恨,用记忆守护和平。
比如,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于1988年在日本上映时,被日本富士电影发行公司删除了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30秒镜头。贝托鲁奇发现后震怒,公开反对并迫使发行商立即恢复了被删减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