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为笺 赴生态之约——陕西生态旅游的绿色答卷
2025-09-05 14:27 陕西日报
“眼下,我们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城市山体公园30余处,森林养生、体验、探险等生态旅游基地10余处,开辟生态旅游线路12条,不仅绿了山川,也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延安市林业局总工程师苏峰说,“从黄龙山的原始森林到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革命老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如果说南泥湾见证了延安的生态变迁,那米脂县高西沟村就是榆林生态蝶变的缩影。
曾经的高西沟村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土地瘠薄,每年的粮食产量少得可怜。
为改变贫瘠面貌,高西沟村提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三三制”发展模式,“山上缓坡修梯田,沟底淤地打坝埝,高山远山种林木,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坬种柠条”,曾经贫瘠的黄土地,渐渐“披”上了绿装。
从“求生存”到“吃生态饭”,高西沟村用几十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如今的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更是乡村振兴的典范。
多年来,榆林市始终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方向,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这片土地的生态面貌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植被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36%,昔日“黄沙漫天”的景象早已被“绿锁沙丘”的新格局取代。
生态旅游建体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随着林业事业的深入发展,陕西生态旅游也在持续延伸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