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望岳谈|打破“专利围墙”,山东跨区域“朋友圈”能走多远?

2025-09-05 17:27   大众新闻

  在山东,专利不是“沉睡的档案”,而是“流动的生产力”。

  9月4日,山东牵手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发布跨区域专利转化协作倡议书,现场签约8个跨区域专利产业化项目,还把AI专利智能匹配大模型搬上大屏幕,俨然一次专利“朋友圈”的大集结。

  而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内专利多,但转化难。

  截至目前,山东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30.8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298.3万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截至8月底,171家高校院所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只有12.81%。很多专利还停留在论文或专利证书里,没能变成产品、打入市场。

  这次打造“朋友圈”的意义,正是要把专利从实验室的“纸面”推向更广范围的“车间”。

  活动签约的8个项目值得深入探究。比如,广东海洋大学的贝类净化与生态冰温保活流通技术,已经帮山东企业新增产值超1.6亿元,如今深度落地,有望带动山东水产品全链条提质升级。再如,山东大学与杭州合碳创物科技的合作,项目已投产,累计产值5000万元。这些案例说明,跨区域合作不只是“交换名片”,而是真刀真枪地把科研成果变成市场效益。

  放眼全国,不少地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专利转化“加速器”——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