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楼 | 淄博朱家庄如何用一把“土”与“火”点燃国际艺术村传奇?
2025-09-12 17:49 海报新闻
朱家庄的转身,始于一场对“沉睡资源”的唤醒。“1年前,这里还是堆满杂物的旧厂房。”朱庄社区党委书记朱乃成看着如今热闹的陶艺创作中心回忆。2016年,艺术家们带着刻瓷、柴烧、工艺设计等领域的技艺入驻,成为村里的“荣誉村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理念:“非遗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古董,而是能赚钱、能传承的活技艺。”
社区同步打造的“薪火文化书院”成了转折点。15米长的“复兴窑”拔地而起——这座全国领先的现代柴窑,成了非遗传承的“新课堂”。书院开设陶艺班、刻瓷课,最初连陶轮都不会转的村民,如今许多成长为手艺人。“以前觉得泥巴是孩子玩的,现在我能靠捏陶艺作品挣钱养家。”曾经的留守村民,有的成了工作室的“明星学徒”。
更鲜活的案例藏在细节里: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源源的陶琉“大闸蟹”“蛇来运转”陶瓷盘,包装上印着“朱家庄文创”标签,单件售价数百至上千元;孩子们捏的卡通陶罐、村民自创的创意摆件,与大师的精品瓷器同列展厅,构成了一幅“全民参与”的文化图景。
朱家庄国际艺术村始终践行“以创意点亮文化,以手造传递价值”的理念,围绕陶瓷与琉璃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主线,依托雄厚的人才优势(20多位国家级、省级大师)、优质教育资源(6所高校实践基地)、独特的区位优势(淄博高新区核心区)和人文环境禀赋,持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产业造血:从“单点创收”到“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