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彭庄煤矿:“土办法”里淘金
2025-09-16 10:51 大众网
“注油不是倒酱油,多一滴都是浪费!”维修工张道山举着被油脂泡发的密封圈,语气里透着心疼。在一次例行检修中,他发现年轻员工按照手册注油,却导致密封圈膨胀失效。“手册是参考,井下温度湿度变化大,得用‘活办法’!”他带着班组蹲守现场一周,记录不同时段的温湿度数据,最终制定出“动态注油表”:高温时段减少频次,潮湿环境增加用量,经过调整,月消耗量直降30%,年节约成本超15万元。
张道山的笔记本堪称“降本宝典”,每颗螺丝的复用记录、每米电缆的损耗数据,甚至废旧零件的改造方案,都密密麻麻写满纸页。一次,锚杆机轴承因轻微异响被判定“故障”,他坚持拆解检查,发现仅是缺油导致的磨损。及时补油后,设备继续平稳运行至今。“小毛病拖成大问题,那就是对企业的‘犯罪’。”他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在他的带动下,班组养成了“颗粒归仓”的习惯,报废设备可用零件分类回收,边角料加工成工具架,连擦拭油污的棉纱都要拧干重复使用。今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将设备故障率压降40%,维修成本节约超50万元。

(设备听诊)
变废为宝的“设备医生”
在设备存放区,机电班长贾敬敬正对一台“退役”风钻实施“急诊”。他俯身贴近机器,耳朵贴着外壳细听运转声,忽然眉头一皱,“齿轮有断齿!”拆解后,果然发现两个齿轮边缘磨损严重。只见他翻出尺寸匹配的旧齿轮,用砂纸打磨毛刺,涂上防锈脂,组装后风钻再次轰鸣如初。“这少说能省下2万元新材料费。”贾敬敬眼角笑出深深的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