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东|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5-09-16 16:55 大众新闻客户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曾经,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着传统品种抗病能力差、易倒伏、亩产低等诸多困境,饥荒阴影一度笼罩田野。但如今,我国小麦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种子自主率同样达到100%,真正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2018年,以“济南17”为父本、“954072”为母本,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主持育成超强筋小麦“济麦44”——多年全国优质小麦质量鉴评会评分第一,创下全国超强筋小麦实打亩产808.6公斤的高产纪录,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2024年夏收,全国推广面积前三位的小麦品种,有两个都来自山东。2025年夏收,亩产超900公斤高产类型小麦品种有3个,分别是济麦34、鲁研951、济麦37;鲁研951首年大面积推广153万亩,跻身全省前十,入选国家农作物苗头性品种。
不仅是小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主育成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先后以亩产353.45公斤、302.6公斤创我国夏大豆高产和盐碱地单产“双纪录”,鲁西黑头羊打破北方农区肉羊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鲁丽”苹果成为中早熟苹果更新换代的主力军。这些品种的背后,是农科院人对“中国粮用中国种”的坚定实践。
就连曾经“种不出粮”的盐碱地,如今也焕发新生。在黄河三角洲,抗旱节水小麦济麦60在土壤含盐量超过3‰的盐碱地上亩产再创新高,达到560.4公斤,鲜食玉米和花生也创出盐碱地带状种植高产典型。科技,让不毛之地变为沃野良田。
科技支撑,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薄弱,优秀品种和先进技术不能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这是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