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褚文翠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消费市场激起层层涟漪。19条举措,从“培育服务平台”到“丰富品质供给”,从“激发新增量”到“财政金融护航”,看似宏观的政策设计,实则藏着一个个与普通人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生密码”。这一次,政策制定者似乎比我们更懂:服务消费的升级,本质是“人”的需求被看见、被满足。
你的“文化馋”与“休闲瘾”,政策来买单
周末想看一场小众话剧,却苦于本地剧场少、票价高?政策里“打造辐射带动强的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有了明确路径;带孩子逛博物馆总遇闭馆,或者预约难、人挤人?政策直接给出“延长热门场馆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方式”“鼓励免预约”的解决方案;想带孩子体验非遗手作,却发现市场上文创产品“千篇一律”?政策明确支持文博单位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数字产品,甚至鼓励它们“带着展览进商场、进社区”。
更戳心的是对“精神消费”的精准回应:政策提出“统筹利用资金支持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精品创作”,“挖掘传统文化IP市场价值”。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像《长安三万里》这样的国漫爆款,听到更多改编自非遗故事的舞台剧,甚至在社区里就能参与“敦煌壁画修复”体验课。文化消费不再是“小众爱好”,而将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年轻人要“潮玩”,政策给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