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刘叶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与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金融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一年一度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正是集中普及金融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宝贵契机。而要将这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关键在基层,重心在社区、乡村与百姓身边。
基层是金融活动的“末梢神经”,也是最直接感知金融风险、最需要金融知识滋养的地带。许多金融纠纷与诈骗案件的发生,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与知识盲区。老年人面对高息诱惑时的判断失误,年轻群体陷入“校园贷”“套路贷”的陷阱,农户对普惠金融政策了解不足而错失发展机遇……这些现象无不警示我们,金融教育的阳光必须穿透“最后一公里”,照亮每一个角落。
金融教育宣传周在基层的落地,绝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是一场深度耕耘的“暖心行动”。首先,宣传内容要“对味”。摒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家常话”。用身边案例解析非法集资的套路,用实操演示教会手机银行使用,用图文并茂的折页说明存款保险制度,让金融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