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之外帮助外国农户增收!烟台治土“黑科技”每亩增产800斤
2025-09-21 07:14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当时有很多化肥厂来找过Araliya集团,他们都没有接受,认为企业只是来卖化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姜升林告诉记者,想要获得当地的认可,必须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帮他们解决土壤问题。
莱玉化工组织技术团队对当地土壤数据进行动态多源采集。分析发现,当地土壤酸化严重,pH值在4左右。由于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被活化,很容易在水稻中富集。“靠这些数据就能增产?”看着技术人员不停地在收集分析土壤、环境、作物的几十项数据,当地公司工作人员直犯嘀咕。
掌握了大量数据后,技术团队开始为“生病”的土壤“开药方”。三季水稻验证之后,当地企业和农户被结果折服。
第一季,保留原有种植方式,仅对土壤进行调节,亩产从400斤提高到850斤;第二季,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重新制订种植方案,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第三季,制订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亩产达到1310斤。此时,再进行土壤分析,pH值已经达到5.5,镉的含量已几乎检测不出,达到了预期效果。
农户森纳那亚克已有15年水稻种植经验,他坦言:“过去我家的田地酸性大,水稻总长得稀稀拉拉,一亩最多收400斤,除去成本几乎没多少利润。用上改良剂,更改了种植方案后,土壤明显变松软了,水稻根系扎得更深,一亩收了1280斤,孩子们的学费终于不用发愁了。”
姜升林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了“检测—诊断—治理—验证”的闭环数据链。“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土壤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方案。”姜升林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