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劲松院士深圳开讲:从智能到智慧,智能材料如何实现自主决策?
2025-09-21 19:48 海报新闻
冷院士形象地将人体比喻为一种智能材料,并指出智能材料的灵感正是来源于人体。与传统“静”的材料相比,智能材料是可以“动”的材料,超越了传统材料的适应能力差、响应性有限等缺点,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冷院士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材料,成功实现了五星红旗的动态可控展开,展现出智能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能。
在生物医学领域,冷院士重点介绍了4D打印血管支架,4D打印是将“时间维度”引入3D打印的结构中,4D打印血管支架植入后可发生主动变形,不仅能够实现非接触驱动,还可在植入体内1-2年后实现可控降解。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传统电池管理系统结构复杂,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电芯在高温条件下缺乏快速有效的断电保护机制,存在热失控甚至引发爆炸的风险。冷院士展示了如何利用智能材料,在电池温度异常升高时实现主动、快速断电,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未来机器人不应只是金属与电机
在探讨智能材料于具身智能中的应用前景时,冷院士指出,传统机器人通常依赖电机执行,往往需搭载上百个电机,成本高达数万元,而采用智能材料的软体机器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因此,未来的机器人不应再是冰冷的金属与电机的简单组合,而应具备可感知环境、自主变形、甚至自我修复的智能“皮肤”与“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