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万里黄河十二时辰·沿黄九省区蹲点记丨黄河三角洲有双“智慧眼睛”

2024-10-26 07:20   大众日报

  “针对东方白鹳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给巢穴拉了摄像头,由监测中心的终端接收数据,育雏等重要过程都是实时现场直播。”张希涛调侃说,“每只成鸟、雏鸟的情况我们掌握得一清二楚,它们一家都没有隐私了。”

  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 。

  2021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成立,给15.3万公顷的栖息地装上了“智慧眼睛”。

  在此之前,监测工作更多仰赖经验丰富的人力,以“老带新”的方式实现接力。2014年,保护区需进行物种资源盘查,张希涛和同事在海陆交接的潮间带区域,从上午8点徒步到晚上11点多,才跨过30余公里的无人湿地,“正好赶上涨潮,我们在海水里掉向了,手机也没电了,都吓坏了。”张希涛回想起当时的险象,语气中仍有后怕。

  2021年后,监测中心的数智化监测设备与手段,给调查人员穿上了“安全铠甲”。张希涛举例,“今年我们调查越冬鹤类和水鸟数量的时候,监测中心就调用了无人机进行空中辅助监测,它们可以自主导航巡航,提升了我们的监测效率。”

  和高校、科研单位的联手则使得监测中心拥有了持续更新的“智囊库”,来自实验室的精锐、前沿的技术在湿地投下智慧的影子。譬如,通过落地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设置视频监控200余处、复合翼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3处、人工智能鸟类监测识别系统18处,实时跟踪掌握珍稀鸟类的分布和迁徙动态。在精密的信息追踪下,珍稀鸟类被随时精准定位,越来越多的鸟有了动态“户口本”。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