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行业,都潜藏着成就非凡的可能。这位95后的小伙杨铠铭,就通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奋斗,实现了他非同一般的“蛭”向。
“我之前在厂里打工,但是在了解到滨州市的水蛭需求和水蛭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之后,就果断辞职开始创业。下定决心不管风险多大,一定把这个水蛭养殖干好,”
杨铠铭为了掌握养殖技术,奔赴水蛭养殖学习基地刻苦求学。在不断摸索与改进的过程中,他不但成功开启了室外沟槽养殖模式,还成立了水蛭合作社与水蛭公司。“开始做的时候特别不容易,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养殖基地。”
深知水蛭市场前景广阔,杨铠铭不断摸索、深入钻研适合北方的水蛭特色养殖技术,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最终通过技术养殖、病害防治等方式优化养殖模式,使干水蛭的价格达到了每斤7-8百元,公司年产值也达到数十吨,随着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他有信心在5年内将公司打造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药用水蛭生产基地。
听闻了杨铠铭的故事,县区渔业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在帮助他深入挖掘产业潜力、指导产业链条延伸的同时,还为其基地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长期规划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就这样,不但杨铠铭的事业逐渐走向正轨,周边居民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养殖场就在家附近,下班立马都能回家,干啥都方便多了。”
“其实有如今的成就我也很意外,我最初就是想踏踏实实的把水蛭养好,但每一次突破和成功都会激励着我自己更加努力。如今我肩负起水蛭养殖产业重任,一定要把水蛭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为更多的患者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