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评 | 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2025-05-09 17:49 海报新闻
产业聚能,三产融合的“滕州范式”。滕州立足资源禀赋,构建起“特色农业筑基、工业升级赋能、文旅融合添彩”的产业体系。马铃薯产业形成“脱毒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全链条。文旅融合更是亮点纷呈:微山湖红荷湿地打造“湿地研学+渔家文化”体验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龙阳镇借鉴袁家村模式建设关中美食街,春节假期单日客流量突破3万人次,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0%。
生态塑形,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滕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路径。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治理河道10公里、修复湿地750亩,郭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最具特色的是鲍沟镇的“庭院经济循环模式”,通过“春季木耳、秋季平菇、冬季羊肚菌”轮作,350 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 “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房” 的绿色发展。如今的滕州乡村,“开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常态,生态旅游成为时尚,真正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文化铸魂,乡土文脉的“现代重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滕州深挖“善文化”“墨子文化”底蕴,建成乡村博物馆若干、非遗工坊10家,《柳琴戏》《鲁班传说》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新生。南沙河镇将闲置石头房改造为“古石老街”,集中展销13类非遗产品。更具创新意义的是“数字文化工程”,通过 VR 技术重现北辛文化遗址,开发“滕文公”IP系列文创产品。这种“传统活化+数字赋能”的文化振兴模式,使乡村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群众文化满意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