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财经|权威检测击破谣言:工行金条掺假消息不实
2025-05-10 20:14 海报新闻
济南一位打金店老板许师傅,从事打金行业已有八年时间,经手过上百条银行金条,他表示:“银行金条的密度和熔点与普通金条无异。若掺杂其他密度相近的金属,那得需要专业光谱仪才能检测出来,不过,普通熔炼设备无法掩盖物理特性差异。”
许师傅继续解释,若掺杂钨、铱等密度相近金属,普通熔炼设备虽无法直接检测成分,但金属熔点差异会导致金水表面出现气泡或分层。
据许师傅回忆,2023年曾有客户持金条前来加工,并声称是从银行购买的。熔炼时金条却出现了金属分层现象,“看到这个情况,我当时立即就感觉不太对,因为以前我熔炼过的银行金条,从未出现类似问题。”在许师傅再三追问下,客户才说出实话,金条是自己以200元/克的价格,从一家小型金店购买的。
黄金掺假多为“以次充好” ,权威检测击破“掺假”谣言
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的一位专家指出,市场上所谓的“假金条”多分为两类:一是“以次充好”,即成色未达标注标准,此类问题多见于小作坊加工产品;二是“包金”,即用钨芯包金,但此类产品密度与纯金差异明显,普通消费者通过称重即可识别。
而银行体系内流通的金条因需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每根金条均有独立编号及质检证书,掺假风险极低。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黄金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难以被完全“伪装”:若掺杂密度高于黄金的金属(如钨),金条重量将超标;若掺杂密度较低的金属(如铜),金条体积将异常。而银行金条的质检流程中,不仅需检测成色,还需核对重量、尺寸等物理参数,任何偏差均会导致质检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