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众观济宁丨运河之脊,何以为济?

2025-05-13 17:23   大众网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大众网记者 高杨 郑州 济宁报道

  京杭大运河绵延三千余里,串起了南北沿河数十城,也穿行过不少古镇。在济宁市汶上县,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以“运河之脊”的雄姿挺立600余年,用层层叠叠的闸坝柜渠编织成举世无双的“水上阶梯”,破解了“水往高处流”的千古难题。

  这项凝聚着宋礼、白英等治水先贤智慧结晶的工程,不仅摘得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巅峰成就的桂冠,更以“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精妙分水比例,书写了官民共治的治水史诗。

  当汶河水被引入大运河动脉,流淌的不仅是维系明清两朝命脉的漕粮,更涌动着民间智慧与官方力量交融的治理密码,以及中华民族“变天堑为通途”的“挑大梁”精神。

  流淌的智慧与荣光

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

  运河之脊,何以为济?

  若将京杭大运河比作蜿蜒巨龙,济宁便是其昂首挺立的脊梁。运河全线海拔在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达到顶点,此处平均海拔43米,明代测量显示与会通河南北两端高差超30米,这就是所谓的“漕路三千里,南旺居其高”,每逢枯水季,这段“水脊”便扼住了漕运咽喉。

  明初黄河决徙无常,严重影响运河畅通。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口致会通河淤塞。永乐九年(1411年),为保障迁都北京后的漕运,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主持重开会通河,征发周边30万民夫实施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等工程。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