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蹲点报道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山东绘就强村富民新景

2025-05-22 06:59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如何实现在肥沃土壤的同时改良盐碱地?山东延旭能源科技集团给出了他们的方案。企业投资建设60万吨畜禽粪污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年可处理人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村有机废弃物60万吨,年产有机肥5万吨。同时,项目还产出沼气450万立方米,年发电800万度,所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6500吨。有机废弃物吸收处理能力能够覆盖省黄三角农高区、广饶县及周边地区。

  提高地力、改良盐碱,仅靠有机肥还不够。在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冬指着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植物告诉记者:“这种耐盐碱、固氮能力强的豆科植物叫田菁,是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曹晓风院士合作培育的新品种‘鲁菁5号’,是我国第一个耐盐碱肥饲兼用的田菁新品种。”

  张晓冬介绍,田菁能够吸收利用空气中的氮素来提升地力水平,盛花期时将田菁秸秆粉碎还田,在耕层以下形成隔盐层,可以抑制返盐,让贫瘠的土壤破“碱”重生。经过测试,盐碱地种植田菁作为绿肥翻压3年后,土壤盐分含量降低37%,耐盐度达到6‰,土壤有机质提高24%。

  土壤改良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基础。在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面积达43.97万亩,土壤盐分含量从1‰至10‰自西向东梯次分布,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

  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省黄三角农高区探索构建了盐碱地生态化“三级利用”模式,对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分类改良、生态利用,多措集成推动盐碱地地力改造提升。预计到年底,东营市将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4.6万亩,盐碱耕地提质改造后预计亩均粮食增产300斤。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