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丨莫让“流量”吞噬童真 警惕亲子账号异化为“啃小”工具

  细化法律规则边界,强化追责力度。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相关法规,明确“商业行为”与“生活记录”的界定标准。对于10周岁以下儿童参与广告代言、商业拍摄等行为,需严格禁止;对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应要求监护人、机构与平台三方签署协议,确保拍摄内容无害且时长合理。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对违规MCN机构的查处力度,对诱导儿童劳动、传播不良信息的账号依法追责,形成震慑效应。

  凝聚社会共识,传递正确价值导向,学校与媒体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红儿童”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公益广告等形式,揭露“啃小”背后的风险,倡导“童年非商品”的社会共识。同时,鼓励优质内容创作者传播科学育儿理念,以真实、温暖的亲子互动取代刻意表演,重塑健康的内容风向。

  童年不应是流量的筹码,更不是商业的试验场。每一名儿童都有权在阳光下自由奔跑,而非在镜头前被迫“营业”。从家庭到社会,从平台到法律,唯有多方携手,才能斩断“啃小”利益链,让亲子账号回归记录与分享的初心。守护童真,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怀,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愿每个孩子都能挣脱流量的枷锁,在爱与尊重中茁壮成长,让童年的纸飞机载着纯真与梦想,飞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责编:赵洪芝
审签:孙 昊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