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充电宝“禁飞令”突袭背后的思考

2025-07-03 09:57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在电子设备不离身的时代,充电宝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续命神器”。然而,近期无3C标识充电宝突然被“禁飞”,大量此类充电宝在机场安检堆积如山,形成荒诞的“电子垃圾景观”。更令人费解的是,“限飞不限铁”的操作暴露出市场监管的随意性与碎片性,将消费者置于信息不对称与潜在安全风险的双重困境之中。

  新规的“突袭”式落地,让无数消费者措手不及。当旅客在机场被告知随身携带的充电宝无法登机时,他们的困惑与不满可想而知。既然禁用令早已实施,为何市场上仍流通着大量无3C标识充电宝?这些在机场被扣留的充电宝,又为何能出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这一系列问题直指监管链条的断裂与失效。生产端,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无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无认证的劣质充电宝;流通端,市场监管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监管合力,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消费端,消费者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难以辨别产品真伪与质量。而铁路系统仍未禁用无3C标识充电宝,更凸显出监管政策在不同交通领域的执行差异,严重影响了监管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消费者无疑是这场无序狂欢的最终埋单者。他们不仅要承受因携带不合规充电宝被扣留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还要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费焦虑。更令人担忧的是,无3C标识充电宝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其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引发短路、自燃等事故,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而机场堆积如山的充电宝,若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