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能源与生态的共生共荣如果说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是“破”,那么新能源布局和生态修复则是滨州的“立”。在渤海沿岸,成片的光伏板与风力发电机组成“绿电矩阵“,无棣、沾化等地正成为山东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数据显示,滨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40%以上,“风光”资源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低碳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滨州的低碳实践并未止步于产业层面。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工程让退化的土地重新成为“碳汇宝库”,滨州港的“绿色港口”建设让物流运输减少碳足迹,而“公交优先+共享单车”的城市交通体系,则让低碳生活成为市民日常选择。这种“生产—生态—生活”的全链条减碳模式,正是滨州低碳发展的独特路径。
全国低碳日只有一天,但低碳发展却是滨州必须长期坚持的课题。一座城市真正的低碳竞争力,不在于它喊出了多么响亮的口号,而在于它是否敢于打破旧模式、建立新生态。滨州的“破”与“立”,或许正是更多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参考样本。

责编:宗 琮
审签:纪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