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丨看“中国创造”在沃野中书写的“丰收诗行”
2025-07-04 17:33 国家税务总局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
产业协同需打通“最后一垄”。一台高效的农机,背后牵动的是品种选育、农艺管理、采收物流、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我们可以看到,适合机械化采收的蓝莓品种往往需要特定的株型与成熟的一致性;标准化种植的行距、垄高,也直接影响机械作业效率。在未来规划新果园时,种植合作社可将“机械友好”纳入考量,农机研发团队可更早介入,与育种专家、种植大户面对面,让机械设计与农艺要求“同频共振”。
需求对接应搭建“双向桥梁”。农民要的不是高深的技术名词,而是实实在在的“省力、省钱、多赚钱”。因此,技术的推广者需要化身“翻译者”和“服务者”。农机院在日照观摩会上,让农民亲眼所见、亲手所触,胜过千言万语。未来,类似“农机技术门诊”可通过常驻产区方式,由企业、科研人员和资深农机手组成的服务队,定期巡回到田间地头,现场演示、即时答疑,用看得见的效益驱散观望与疑虑。当农民真切感受到“铁伙伴”带来的轻松与增收,推广之路自然越走越宽。
持续进化依靠“开放生态”。创新没有终点,今日的振动式收获机解决了“采得下、不伤果”,明天能否更智能地识别成熟度?能否适应树莓、樱桃等更多娇贵水果?这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既珍视如中波合作这样的国际智慧的碰撞,也拥抱国内中小企业、甚至田间“土专家”的微创新。一个鼓励共享、允许试错、快速迭代的协同创新生态,才能让中国农机的“工具箱”日益丰富,应对千变万化的田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