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莫让“逆向调研”带偏“实干节奏”

2025-07-05 12:57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调查在前,结论在后,这是科学规律。如果结论跑到了调查前头,调查变成了“开卷答题”、研究成了“削足适履”,如此“逆向调研”确有形式主义之嫌,危害不容小觑。

  揆诸现实,“逆向调研”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选择性调研”,专攻熟悉的领域、面上的问题,对新领域和易发多发问题“选择性失明”;二是“甩手式调研”,提前搭好框架、得出结论,通知基层对号入座提供素材,“逐级调研”变成“逐级要材料”,甚至美其名曰“书面调研”;三是“复制粘贴式调研”,根据结论需要,奉行“拿来主义”,对网络资料简单地复制、粘贴,排列、组合,甚至使用DeepSeek等自动生成报告,敷衍应付。

  试想,这样的调研报告,内容取决于笔杆子们的“纸面”工程,以主观经验代替客观事实,以遣词造句代替真抓实干,以敷衍应付代替破解难题,纵然格式再规范、结构再工整、逻辑再严谨,也难逃本末倒置、投机取巧的窠臼。扎堆调研、只调不严、逆向调研……旨在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调研,结果却成了问题易发多发领域。更何况,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起点,贯穿于政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如果调查研究存现形式主义问题,就如同扣错第一粒扣子,实情“缩水”、意见“潜水”、数据“注水”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精力财力,更污染了奋斗精神,带偏了实干节奏,影响干事创业。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