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四普心得,古槐下的寻珍录
2025-07-07 09:30 海报新闻
“亦涵,尺寸数据核对上了吗?”对讲机里传来代宁姐沙哑而急切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滋啦声,穿透七月粘稠的空气,我抹了一把快要滴入眼中的汗珠,一边用卷尺再次紧贴那方被岁月磨圆了棱角的青石,一边回道:“正对第三遍呢!花牙宽840公分,高300公分,纹饰是‘卷草纹’,油饰已脱落、退色……”话音未落,斜对面巷子深处又传来巩小琳的呼喊:“代宁姐!这边发现垂花门急需掌眼!……”
槐荫区文化积淀深厚,散落于各处的文物遗存数量既多,位置又分散,有的在深巷尽头,有的在闹市背后,还有的隐在寻常百姓家中。在街头巷陌间,我作为文物普查者,日日行走于城市肌理深处。拂晓即出,暮色四合方归。一次次踏过青石板路,叩开一扇扇斑驳院门,也叩开了一扇扇通往过往岁月之门。

四普任务繁重,不仅需要目光如炬地“寻”,更需要仔细精准地“录”。我们仔细测量着城市中每一扇门窗的尺寸,拂拭其上厚厚的尘埃;一丝不苟地拍摄着雕刻精美的走马板、雀替和木制门窗,留下民居具有年代感的照片;伏案疾书,严谨地描述、记录下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特征、位置、历史沿革及现状。每一个细节都需反复核对,每一个数据都力求毫厘不差,唯恐一丝疏忽使历史真相有所模糊或湮灭。

在夏季将近40℃的高温下,我们走街串巷,细细测量。无人机直飞蓝天,在高空俯瞰着这座城市,拍摄文物和新线索的航拍;我们手持RTK定位仪,细细打点,留下文物和新线索的精确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