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渤海潮评 | 高温“烤”验下的民生关怀与城市韧性

2025-07-07 14:34   

  大众网评论员 李伟

  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滨州市也进入“炙烤模式“。气象部门连续发布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灼热的路面、持续的热浪不仅考验着城市应对能力,更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温度。这场高温“大考“中,我们既看到了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也见证了城市人文关怀的亮色。

  持续高温已超出单纯的气候范畴,成为关乎群众健康、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的重大课题。建筑工人被晒伤的脊背、外卖骑手被汗水浸透的工装、老旧小区因用电激增导致的跳闸停电,无不提醒我们极端天气正在加剧特定群体的生存压力。尤其需要关注户外劳动者、独居老人、低收入家庭等群体,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弱,需要更有力的社会支持。

  面对常态化高温,滨州市已采取错峰作业、开放避暑场所、发放高温补贴等措施,但还需建立更系统的应对机制。建议推动“高温适应型城市“建设:在规划中增加遮阳廊道、喷雾降温设施;完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确保水电供应稳定;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需帮扶对象。杭州等地的“爱心凉茶摊“、重庆的防空洞纳凉点等创新做法,都值得借鉴。

  在这个“热浪时代“,需要全社会形成抗高温合力。沿街商铺能否为环卫工提供一杯凉水?企业能否灵活调整户外作业时间?邻居能否多敲敲独居老人的门?这些微小善举,恰是城市文明的温度计。同时,个人也需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高温时段外出,警惕热射病等健康威胁。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