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山东抗战老兵⑦丨十六岁参军的抗战老兵李春祥:“铁道奇兵”夜袭鬼子交通线
2025-07-08 06:45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战火中的日子,是钻防空洞、躲地道,在潮湿阴暗中屏息等待。“这些是最苦的。”李春祥重复着,道尽了胶东两年抗战的艰辛与窒息——白日,蜷缩在狭窄阴冷的地道里,不敢高声语,不敢生烟火;黑夜,则在星月微光或无边的墨色里,潜行至冰冷的铁轨旁,用尽全力去破坏那为侵略者输送物资和兵员的铁路。每一根被撬起的道钉,每一段被掀翻的钢轨,都是嵌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枪林弹雨中,少年李春祥见证了太多的诀别与牺牲。“我有三个最亲密的朋友跟我一起在部队当兵。”老人的声音低了下去,“一个叫马新顺,一个叫王东孝,一个叫张玉华。”漫长的时光过去,王东孝的名字终于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被找到。然而,马新顺和张玉华的名字,却如沉入历史深海的石子,杳无音信。这成了老人心头一道难以愈合的创口。
他摸索着,拿出一个珍藏的旧笔记本,里面夹着厚厚一叠发黄的单据。“我给战友家属寄了40多封信,始终没见到回信。”这漫长的等待与无声的结局,是嵌入灵魂的遗憾。
当我们问到,打仗的时候害怕吗?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回答得没有一丝犹豫:“不害怕!要为战友报仇!”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倔强的力量,那“不害怕”三个字,是无数个黑夜中面对炮火和死亡淬炼出的钢铁意志,那“为战友报仇”的誓言,是支撑他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从血泊中爬起的信念。
1949年6月,带着满身荣誉与伤痕,李春祥解甲归田。战火停息,英雄并未远离乡土。1950年,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的汉子,又挑起了临清市姜油坊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默默耕耘在和平建设的土地上。
(大众新闻记者 刘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