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丨“考后三件套”,真是青春必选项吗?

  马金磊

  当高考的喧嚣逐渐远去,一场由消费主义主导的“成人礼”却在毕业生中悄然上演。手机电脑平板的“数码三件套”、烫发染发割双眼皮的“焕新三件套”、驾校旅游近视手术的“体验三件套”,这本是父母用实物表达的鼓励,是学子对自我的犒赏,却在社交平台的催化下,异化为青春不容错过的“标准配置”。

  当庆祝蜕变为攀比,仪式感便成了沉重枷锁。部分学生将“三件套”视为考后“固定流程”,甚至暗自较量谁的配置更“顶配”。父母考前“考完就给你买”的承诺,考后或因经济压力变为沉默,未兑现的期许化作亲子间的细刺。更值得警惕的是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医美机构医生坦言,暑期常遇高中生执意进行不合适的整形项目,“只能反复劝退”。当犒赏被物欲裹挟,当自我提升被简化为外在改造,青春的本真已在消费洪流中逐渐模糊。

  解铃还须系铃人。破解“三件套迷思”,关键在唤醒个体与家庭的理性自觉。

  重塑家庭决策,让协商代替承诺,用赋能代替给予。与其考前轻率许诺,不如考后坦诚沟通家庭预算,将消费决策变为生动的财商教育课。可共同设立“成长存折”,让孩子自主规划用途,是升级设备、学习技能,还是储备大学经费?如有的家庭采用“1:1配比基金”,孩子打工赚取一半,父母支持另一半,既让孩子体会付出价值,也学会量入为出。决策过程本身,比礼物更能教会孩子责任与边界。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