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新闻1+1丨城市“微”改变 如何打造民生“新体验”?

2025-07-09 06: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么多桥,是不是每座桥底下的空间都能够被利用起来?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标准是什么?

  侯晓蕾:就北京而言,每座桥都有每座桥的特色,它的特点、空间布局、功能定位都不一样,我们主张从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出发,考虑整个城市规划的定位。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之后,讲求一桥一策,进行精准化定位,结合周边空间布局衔接的功能需求,以及周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对桥下空间进行整体诊断。在诊断提升的基础上,进行一桥一策的规划设计以及策略制定。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桥体及其附属空间的整体空间功能,同时全方位提升桥下空间的利用可能性。

  利用好桥下空间的同时

  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桥下空间往往是四面八方车、人最汇集的地方,怎么能把它利用好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侯晓蕾:所有桥下空间的第一属性就是要满足交通上的安全可达性,对所有的桥下空间要进行一桥一策的制定,综合考虑进行整体提升,判断有一个大概的顺序:

  第一,考虑它的安全可达,进行整体城市慢行系统的衔接。

  第二,对桥体整体生态性,包括整体桥体美观性提升。

  第三,从人的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功能性的激活和提升,满足周边居民活动休闲等需求。

  城市“微治理”

  如何托举大民生?

  北京市优化桥下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地方通过把绿化带变大变小来调整交通,怎么看城市在这些方面的思路和探索?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