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5-07-09 15:15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 蒋忠杰
在尼山圣境夜空,数百架无人机在空中绘就“孔子周游列国”星辰画卷,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游客在惊叹声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济宁城区古运河,夜游“运河记忆”项目,游客乘船往来穿梭,途经玉堂酱园、太白楼等沿河历史文化景点,欣赏灯光秀和沿岸特色演出……这些鲜活实践印证着:当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交融,千年文明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参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旅游产业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独特的精神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到“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这些历经千年淬炼的思想精华,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内生动力。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科技赋能是重要手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并在音乐、美术、影视等领域大规模应用,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从弹奏钢琴到下棋对弈,从挥毫泼墨到捻针刺绣,从冲泡咖啡到聊天谈心……前不久在邹城举办的山东省机器人大会上,众多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放异彩,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魅力,近距离触摸文化创新发展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