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16市文化故事㊼|鱼山文脉:曹植与一座山的千年对话

2025-07-10 09:16   大众新闻

  公元 229 年,38 岁的曹植来到东阿,被封为东阿王。此时的他,已从 “少年不识愁滋味” 的临淄侯,沦为政治漩涡中的失意者。兄长曹丕的猜忌、侄子曹叡的冷遇,让这位 “才高八斗” 的才子在沉郁中寻找精神出口——鱼山,成了他最后的心灵栖息地。

  在东阿的三年,是曹植文学创作的蜕变期。他常登临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家国的赤诚,熔铸进诗赋之中。《白马篇》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豪言,早已超越个人境遇,成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惊艳,让洛水女神的形象在文学长河里永不褪色。即便是那首被迫作出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的诘问,也早已跳出权力斗争的局限,成为对人性本真的永恒叩问。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称曹植为 “绣虎”——“绣” 言其词华隽美,“虎” 喻其才气雄杰。这份才华,让他在东阿百姓心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民间传说,鱼山洗砚池的泉水能 “妙笔生花”,羊茂台的青石曾见证他挥毫泼墨。1985 年,山上 190 余户居民为保护文化遗迹整体搬迁,这份守护,恰是对 “东阿王” 最好的回应。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