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与尼山,中华文明的两座高峰
2025-07-13 18:38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评论员 郭凯
在齐鲁大地的腹地,泰山雄踞鲁中,以顶天立地之势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尼山静卧曲阜,以海纳百川之姿涵养全球文明对话。两者一北一南、一刚一柔,相距百公里、海拔悬殊,但都是山东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共同撑起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穹顶,演绎着一场永恒的文明协奏。
“山莫大于泰山”,五岳之首,拔地通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华夏神山”“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到封建帝王的封禅仪式,这座海拔1545米的山峰,见证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早已被赋予“天人合一”理念的人格化象征。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文人墨客也对泰山情有独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借登泰山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发向上、勇攀人生高峰。
尼山,海拔仅340余米,却因孕育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而成为儒家文化的精神原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尼山,这座不起眼的山丘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在这里起源,跨越千年,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深处,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孔子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与恕道原则,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