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感动全网,“出圈”的作文为何总在考场外?
2025-07-14 06:22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这篇文章也让人想起几个月前同样“破圈”的初中生作文《旧轨还乡》。那同样是一篇和亲情有关的文章,同样被网友评价“有朱自清《背影》的韵味”,同样因真实的情感表达引发全网共鸣。这一老一少,短短几个月内,都用一个“真”字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这样的两篇文章,比“催泪”更让人深思的是,它们都被冠之以“作文”的名号。《旧轨还乡》是老师布置的假期作文,《我的母亲》是书写高考同题作文。但凡提及“作文”二字,我们都会和“考试”产生联想。不必否认,“作文”实战的最高境遇是“考场”,但为什么“破圈”的作文往往在考场之外呢?无论《旧轨还乡》还是《我的母亲》,这两篇火爆全网的“作文”,它们的创作环境都不是在“考场”之上。明明考场才是诞生“作文”的最“肥沃”土壤,为何难以爆出引人共鸣的好作文?
写“作文”和写“文章”有一定的区别,作文是有所“规范”的,文章是相对自由的。但是当“规范”和“套路”划上了等号,当“套路作文”大行其道时,作文考核的真正意义会不会有所折损?写出真情实感是中学生必备的写作能力之一,真情实感一方面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对自由的创作激发。但太多考生屈从于标准化的判分模板,屈从于判卷老师比刷短视频还快的判卷速度,不得不“戴着镣铐在规范化的考卷”上腾挪辗转,又如何能写出真正高质量的“作文”?很多时候我们会批判课堂上的语文教育,在“分数就是指挥棒”的现实境遇中,与其批评语文课堂教育,不如反思中高考作文判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