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普“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互联网医疗科普乱象调查
2025-07-15 14:45 新华每日电讯
医疗科普乱象隐患不容小觑。记者梳理发现,公众多基于对医生专业身份的信任,去接纳相关科普信息。但如果轻信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伪科普”,很可能既花了钱,又伤了健康。此前就有患者病急乱投医,听信自称“名老专家”的话,吃了半年“祖传秘方”中成药,不仅没治好原来一侧股骨头坏死症,还引发了双侧股骨头坏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脊柱及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曹辉认为,医疗“伪科普”大行其道,把专业严谨的真科普挤到了“墙角”。“擦边科普”和“带货暗广”圈走了“流量”,让用心做真科普的医生感到寒心。更严重的是,相关欺诈行为还会加剧公众不信任感,激化医患矛盾。
“医疗科普必须坚守公益性原则。”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亦文教授指出,医务人员利用短视频科普或直播等形式“带货变现”,实际上是将医学专业权威演化为“商品促销”工具,若不加以规制,个案的信任危机可能演化为行业性污名,冲击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事实上,针对层出不穷的医疗科普乱象,有的地方已采取治理措施。今年3月底,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划定九类负面行为,涵盖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带货、与不良记录MCN机构合作等内容,为网络健康科普行为“立规矩”。
巩固治理成果,仍需多方持续努力。受访专家和从业者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法规,压缩灰色空间,建立医生网络科普“负面清单”,对跨专业带货、虚假认证等行为“露头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