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山东聊城:让古籍走出“深闺”
2025-07-15 15:26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李志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韩庆阳
“雕版印刷太神奇了,古人真是太聪明了!”日前,在山东省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数十名来自高唐县的中小学生亲手体验了雕版印刷传统技艺。棕刷与雕版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清晰的字迹便跃然于宣纸上。
海源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中唯一崛起于北方的。历史上,这里藏书曾达4300余种、28万余卷。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海源阁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散失。1992年,依托聊城西南隅的杨氏宅院,聊城市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新修复了海源阁,并对游客开放。如今,再次屹立的海源阁古色古香,既是藏书楼,也是图书馆、古籍展示利用中心。
“海源阁刚刚复建时,连复制的古籍也没有,只有一些图片和介绍。”聊城市图书馆馆长林虎说。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启动后,聊城市组织专业团队,查阅历史文献与藏书目录,精确定位流散古籍的下落,建立详细档案,并制定回归方案,通过数字采集、影印复制等方式,让历经战乱散落各地的海源阁古籍旧藏“回家”。
古籍既是文物,也是珍贵的不可再生文献资料。“让更多古籍‘活起来’‘传下去’,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主任许丽告诉记者,2023年,聊城市启动“海源阁古籍数字化工程”,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扫描、录入、影印、复刻等多种方式,对海源阁散失古籍进行恢复,建设数字化海源阁库房和数字化海源阁古籍展示馆,让古籍走出“深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