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拒绝法”为什么火了?
2025-07-15 17:12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的“人生脚本”理论指出,个体从童年开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自我边界”——即明确“我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拒绝是边界的具象化表达,或者说,正是拒绝定义了“我是谁”,也淘汰了索取型和消耗型的关系,从而生成一个健康的关系圈子,这在职场及很多社交场合中都是适用的。
从“三明治拒绝法”等类似现象延伸开去,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生长于小型化家庭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更重视“边界感”,更追求独立,更渴望真实情感。这是社会变迁与个人意识觉醒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更倾向于主动选择而非被动维护关系。一些人从小在父辈熟人社会中看到的受挫经历够多,积攒了经验,也更加懂得关系中的“自我保护”和“靠自己”。这可能才是三明治拒绝法流行背后的真相。
当然,三明治拒绝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在上下级沟通、好友交流、家人交流等场景中,可能就会显得虚情假意或格格不入。三明治拒绝法可能只适用于一种保持距离的关系当中。
说到底,也许人们最需要的不是学习三明治拒绝法,而是拥有拒绝的勇气和游刃有余处理关系的智慧吧。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责编: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