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专用校’分数超过985”,带来什么思考?
2025-07-17 06:19 光明日报
海量信息支撑之余,教育改革也将生涯教育“前置”。目前,多省份正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高中生选科与高校专业培养的契合度。一些高校会制定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物理等科目中设定1至3门选考科目,需要考生在高中教育阶段就提前了解自身兴趣特长,并为未来填报学校和专业做好准备。
“新高考”模式让很多高考生从进入高中起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甚至职业去向,以及大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和意义。进而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从分数思维向行业或产业思维转变也成了一种颇为自然的逻辑贯通。
当然,代际关系的转变也为考生们填报志愿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氛围。今年高考期间,一些逸闻时常成为新闻热点,比如将女儿比作“18年的枣树”、将高考比作“有没有枣还是要打一竿子试试”的陪考父亲,比如高考完挑着扁担行李、独自回家的高考女孩。这些带有“松弛感”的新闻折射着公众对高考心态的转变,在重视之余也能放平心态、乐观豁达。这样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反常”志愿时,或许会更多一份理解与支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或许更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
当报考“不知名”大学不再是一件让人诧异的事情,我们或许能更好地寻找到教育对于自我的意义。
(光明日报)
责编:杨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