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失利的孩子,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2025-07-18 13:50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孙奉娟 通讯员 段艳蕊 淄博报道
在中国家庭生命周期里,孩子高考恰逢父母中年阶段(45-55岁),本就面临职业瓶颈、赡养老人等压力,孩子高考失利如同在脆弱处重击。当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时,家长所经历的情绪复杂沉重。他们既要消化自身的失望、焦虑和迷茫,又要强打精神支撑孩子,同时还要应对外界的眼光和评判。家长理解自己真实感受,是避免二次伤害、有效支持孩子的前提。
多年对孩子投入的心血、牺牲、经济支持和情感期待落空,为孩子规划的未来路径被打乱。对孩子未来的深切担忧:“竞争这么激烈,上不了好大学,他/她以后能找到好工作吗?选错专业/学校会不会毁了前途?”这种焦虑往往源于对现实竞争环境的认知和对孩子能力的担忧。意识到高考结果是孩子自己考出来的,作为家长能做的已经都做了,此刻结果已定,无力改变。家长感到茫然、无助、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才对。同时,家长“没面子”的思想作怪,害怕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的询问和议论,担心被贴上“不会教育孩子”的标签,有回避社交、不愿谈论孩子高考、对他人评价异常敏感、可能迁怒于孩子(“你让我怎么见人?”)。
尽管知道孩子也难受,但内心可能压抑着愤怒(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关键时刻掉链子?辜负了我们的付出?)这种情绪源于巨大的付出与结果的落差。看到孩子的痛苦状态(消沉、哭泣、封闭自己),感到无比心疼,担心孩子承受不住打击,害怕孩子一蹶不振或做出极端行为。反复回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孩子。常会自我批评、后悔、对孩子过分小心翼翼或过度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