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舰上,深蓝梦中——为战机“刀尖伴舞”的人
2025-07-19 15:46 大众新闻
紧急状况中的眼睛固然不容失误,在平时,一双细致、严苛的眼睛对设备的观察与判读亦关系重大。
光学设备是起降保障作业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灯光引导下,“飞鲨”归巢的航线被压缩成毫厘之差的基准线——若稍有偏移,战机就可能错过整条甲板。
正因此,一级上士刘明有一双较真的眼睛,“电子元件最怕‘发烧’,运行时间长,温度高了性能和稳定性就会下降。”刘明解释,“所以必须时刻紧盯——既要关注设备的运动曲线,也要监测实时温度。”
咸涩海风吹了又吹,船舱上下,调度员紧盯雷达屏的瞳孔、地勤组检查阻拦索的手电光斑、医疗兵随时待命的警觉眼色……成百上千双眼睛的热切目光,织就这座钢铁巨舰的神经末梢。

耳——轰鸣中揪出那声“啪”
当一架歼-15按照预计航线驶过起始点、正侧方、三转弯、瞄准下滑道,正呼啸着舰,而此时从高达130分贝的轰鸣声中精准揪出一声细微的异响,需要怎样的耳朵?
事实上,起降保障中队的大多数队员都拥有这般令人惊叹的听力,原因无他——“你已经听了上千次正常起降声,就像听一首单曲循环的歌,哪个音符跑了调,耳朵比脑子反应还快。”中队官兵李鑫林解释。
三级军士长郝振山,是先后服役于辽宁舰、山东舰的老兵,一对“金耳朵”早已练就不逊于探测器的灵敏度,但回忆起一次战机着舰时的响动,一对笔直浓眉仍拧起后怕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