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寻“宝”记:以心为尺,向民问路

2025-07-21 09:21   海报新闻

  “大爷,您歇着呢?”我努力让声音带着真诚的温度,“我们是区里来寻访老建筑的,我叫张鹏辉。您老见识广,跟您打听打听,咱这片儿,有没有年岁特别久的老房子?或者年代久远的工厂?”一位白发如银的老者,指向巷子深处。“瞧见那堵青砖墙没?差不多一百多年喽!”杂货铺旁的大婶插话:“早先这地界可是个大工厂……”这些带着体温的线索,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居民们热心地一一指认。一下午,腿脚沉重,喉舌干涩,笔记本上却记满了带着泥土芬芳的珍贵信息:胶济铁路四方工场电焊车间、兴隆三路小碉堡、马蹄礁灯塔……方案上的条条框框,在居民们生动的叙述面前,化作了脚下坚实的路。这些鲜活的信息,正是‘四普’深入基层挖掘的宝贵线索。我们迅速将其记录在案,列入后续重点踏勘核实清单。我恍然:文物的线索,深植于这方水土的记忆里;普查的根脉,唯有深深扎进群众之中,方能汲取最丰沛的滋养。这份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真谛,在行走与倾听中,无声地烙印于心。

  暮色四合,车轮碾过归途。疲惫的身体里,思绪却如潮翻涌:刘子山别墅群那穿越百年的巍然风骨,在心中矗立成一座灯塔,照亮了守护的初心。街巷里居民们热切的眼神、生动的叙述,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托举着普查工作沉甸甸的分量。从案头到巷陌,从懵懂到初窥门径,这第一步,走得踉跄,却也走得无比坚实。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